【溫暖的(心)辛香料之家】
- 娑婆之眼 艋舺
- 2020年1月19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溫暖的(心)辛香料之家
上班時間:02:30~14:00
(舊)環南市場 丙棟 453 號攤位
(新)環南市場 一樓 206 號攤位
前言:民以食為天,只要有煮飯就一定會有辛香料的需求,生意就能源源不絕。
環南第三代:選擇以家人為核心的互動
第三代小和,身為家中的老大,接手辛香料的攤商生意。自第一代阿嬤所開始的市場生意,也是為了養家。
已經退休的阿嬤,被環南市場的人們稱作「蒜頭菊」。這也是傳統市場的有趣之處:販售什麼,就會將人名冠以什麼之稱,方便叫喚與記憶。
小和從國中起,就開始在家中幫忙,當高中同學假日出去玩時,他依然選擇留在家中支援市場生意。雖然大學就讀的是電子工程科系,也擔任過市場調查員,但這些工作對小和而言,都是固定且少變化,經過一番思慮,由於本身還是喜歡自由的環境,小和最後選擇能夠與家人配合、能經常於一線與人對話的市場工作。
阿嬤時代的市場交易是每日競賽
這裡的辛香料,指的是涵蓋料理所用到的全部佐料:辣椒、蔥、蒜頭、芹菜、香菜、大蒜、蔬菜、高麗菜、山東白等。
辛香料的生意,統一是跟上游叫貨,送來的時候都是已經剝好的辛香料。
環南市場裡面有最上游(大盤商)每天都會從南部叫貨上來,然後再送到各個攤位去,而向大盤叫貨的攤商,需要在進貨前先自己估量客戶前一晚下訂單的品項與數量再向上游進貨。
辛香料的生意,在環南市場的丙棟中,大概只有兩攤,且距離很遠,第一代阿嬤當時的位置在和現在不同。 早年的時候,環南市場的攤位是可以用買的,有的人是買的,有的人是用租,阿嬤當年最早開始做的時候,是跟人家買位置。台灣經濟起飛時段,阿嬤的時期正好有賺到。
每天凌每天靈整車的辣椒被運到環南市場,阿嬤會搶先用10塊錢一斤全車辣椒買下來,再用15塊錢一斤賣給其它要賣的人。所以在市場裡的交易氣氛,買家、賣家不是固定的,而是哪裡有需求,就是銷售的市場(阿嬤常這麼跟我們說)。
辛香料順便完善了主食採購
目前與家人共同工作的小和,固定與父親、母親、阿姨四個人分攤每日的合作,彼此合作無間,號稱黃金鐵四角。
這幾年發現早上有越來越多國際觀光客會前來環南市場採買,其中非常多外國人,有越南、有印尼,也有韓國客人下單採買,買完之後再幫忙送去客人停車的地方。也由於客人會有採買其他品項的需求,因此也常幫客人代買蔬菜、豬肉、雞鴨類、海鮮等。
辛香料可以依照客人的需求作加工處理,像是辣椒可分:大條辣椒、小條辣椒、辣椒切末、辣椒切碎、芹菜可分捏過(去葉)、沒捏過(沒去葉)等客製需求處理好,交付給客戶。
父親負責訂貨與叫貨,也擔起了幫客戶採買的工作,有時客戶需要魚蝦類,有時是大宗蔬果類,父親也會一大早去華中橋果菜批發市場及魚市批貨,通常可以自己騎車載回來,也可以在批完貨後,請貨運人從華中橋的市場運送到環南市場,一箱收費$30元。收到幫代買送的食材後,再搭配客戶訂的辛香料一起送去給客戶,通常的會加收$10~$20元代買費。
市場的冷氣空調的設備,是處理辛香料加工的重要考慮。花椒、辣椒末會用機器去做後加工處理,通常切蔥、切辣椒時,四周圍空氣都會很嗆辣。未來搬遷到新(中繼)環南市場後,由於新空間有冷氣空調的關係,所以會特別更換新型機器,讓辣椒加工切末時味道不會四溢。
你賣我也賣的互助銷售
市場內銷售同樣品項的攤商很多,市場機制一定會區分開來,其實不會有太多競價競爭。多年來客人都會自己幫老闆們著想,不會為了相鄰的攤商販售重複的項目,而作地討價還價,所以攤商大多彼此不會去影響到各自的客人生意。
(資料來源:受訪者口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