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南市場的歷史脈絡】
- 娑婆之眼 艋舺
- 2019年12月29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台北市的批發市場型態,主要在日本統治時期確立,因為都市人口增加,政府需要對市場進行管理,於是開始有了批發市場。日本統治時期,台北市批發市場為中央御賣市場(今西寧市場),家禽的批發地點則為鄭州街一帶。後來批發市場及家禽市場,行口遷至於淡水河第六水門外。 雖然沿著淡水河岸有著一片腹地,但是市場的髒亂及淡水河的水患問題,都給市場營運造成問題。
政府基於此,於西元1978年(民國67年)於現今台北市環河南路二段245號位置,興建了台北市環南綜合批發市場。 環南市場市場的興建位置為縱貫鐵路橋下,和西園堤防內的一塊沿河空地,當時台北市的行政區域為雙園區。也同時成為了日後台北市三大批發集貨市場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代表。 環南市場,原名為環南綜合批發市場,現更名為臺北市公有環南市場,舊址座落於108台北市萬華區環河南路二段245號。綜合市場的建築體,主要分為四棟,由甲、乙、丙、丁順序命名,有第一家禽批發市場位於其旁。
而環南市場在台北市地圖上正式出現為西元1977(民國66年),從西元1978年(民國67年)正式啟用後,開啟了環南市場的光輝歲月。
當時台北市各大市場、餐廳、軍隊採買,絕大多數都是來到環南市場選購,且許多新北市、桃園的商販,也會到環南市場進行交易。
有別於一般市場清晨時分的萬籟俱寂,環南市場則是在每日凌晨00:00,即正式進入人車滾動、喧騰鼎沸。
隨時代的變化,台北市人口結構以及購物行為轉變,環南市場開始不復過去的光景,伴隨著市場建築的老舊衛生問題,開始變成台北市的邊緣地帶。後於近年,台北市政府開始啟用新的家禽批發市場以及環南市場的改建, 此區開始有新的力量進駐。
* 行口 : 集貨地之意。
Comments